手机版 六马仰秣网
人只有在满足人类需要的前提下,才能谈论自然界的价值,这就是一种使用价值、商业价值,甚至包括艺术价值等等,所以价值被定义为关系,价值的大小是由满足人的利益的程度来判定,人的利益是决定一切的,所以在这个意义上是人为自然立法,而不是相反,也不是人与自然共同构成一种价值关系。
这一点很少有人讲,但却是无可争辩的事实。会议由北京大学高等人文研究院院长杜维明先生发起并主持,于2010年7月12-13日在北京大学举行。
如人饮水,冷暖自知,不只是感知,而且是感情。用西方哲学家怀特海的话说,生命存在有物理极和心理极,二者不可分离,本是和谐统一的。我曾经认为,中国哲学是心灵哲学。男女构精,万物化生,最能说明这一点。情感是人的最基本的存在方式,动于中而感于外,它是感性的,同时又能通向理性。
身心合一与天人合一是密切相关的(天不是精神实体)。人与万物既不是因果关系,也不是主体对客体的认知关系,而是相互感应的关系。在中国古代也有原始宗教神学,它承认天或者地是有意志的、有目的的神,能赏善罚恶,人间的一切都是由天来安排的,人只能受天命的支配。
这样一些说法都是将人的主体、主观意识说成是自然界的本体。正如当代自然教育家约瑟夫·克奈尔所说:科学是一种独特的语言,科学为我们提供知识。无论将伦理归之于个人的兴趣、爱好,还是归之于纯粹的语言问题,实际上都否定了伦理道德的价值意义。如果说,离开了人的感性的实践活动,那只能是一个假设,并不能变成现实。
他还承认同情心有差异性原则,对熟悉的人的同情要比对不熟悉的人的同情更深,对本国人的同情要比对外国人的同情更深。那么,人就是自然界的产物,也是自然界的一部分,人不是凌驾于自然界之上的主宰,人以其文化创造而成为主体,能为天地立心。
康德提出批判哲学,他认为在他之前所有西方哲学都是独断论,那么这些批判是在批判什么、你认为世界如何如何、你是怎么知道世界是如何的?首先要考察你的认识能力,他又回到主体本身,这就是他的批判哲学,这是西方哲学所谓认识论的转向。境界型的哲学重视人的心灵的存在状态、存在方式,而不是认识能力(并不一概否定认识),将人视为一种特殊的生命存在,并且在心灵超越中实现一种境界。这样的体会必须要放开自己的心胸,不要从自家躯壳上体验,不要仅仅考虑到自己的身体,如果把身体比喻为一个躯壳,那躯壳是没有灵魂的。庄子和他的好朋友惠施,一起游玩、散步在濠梁之上,濠是水、河流。
周朝的礼乐制度是由周公来制作的,所以周公是制礼作乐,制定了一套礼乐制度及其文化,同时周公确实提出了敬天保民这样一个思想。我认为,这样的划分和判准是值得商榷的。所以在中国哲学里头,人作为价值主体,是对自然界内在价值的一种创造性的弘扬与实现,而不是从人出发,赋予自然界某种价值,所以这既不是西方本体论意义上的主体,也不是西方认识论意义上的主体,而是在功能作用意义上的主体,也就是实践主体。[51]《河南程氏遗书》卷二。
康德把审美情感与道德情感联系起来,提出人类的崇高感,并且将敬畏之心作为重要的道德情感肯定下来,这些对我们来说都有很大的启示。孔子认为,自然界和人的生命是紧紧联系在一起的,人的生命的乐趣就在自然之中。
这就使人明了:建立鉴赏的真正入门是道德的诸观念的演进和道德情感的培养。这种理性和人生价值意义的追寻、追求是分不开的,我们也可以称之为价值理性。
这是一种什么社会呢?这就是道家所说的无为而治,无为不是什么都不干,而是要适应自然,不要人为地设计种种办法,刻意地管理、治理这个社会,所以他说无欲而天下足,无为而万物化[92],统治者没有贪欲天下就能足,统治者没有强制性的治理万物就能发育。所以《易传》有天、地、人三才之道,人能参赞化育也是从这个意义上说的,为什么能感而通之呢?为什么人能参赞化育呢?就因为心灵中潜藏着天地万物之道,在这里心灵的主体作用是明显的,但它又是和自然界完全相通的,不是孤立的,所以后来中国有些哲学家就在寂然不动之后加了一句万象森然一具(陆九渊),这和孟子所说的万物皆备于我是一致的,只不过后来更加具有宇宙本体论的特征。这一传统一直延续到现代,以致人们讨论现代社会的现代性时,不能不将理性作为现代化的一个重要标志,甚至不能不说,现代化就是理性化、现代性就是理性。因为只有人才有心、才有目的,所以人心就是天地之心,人能够为天地立心,人的目的就是自然界的目的,所以离开了人的目的,也就没有自然界的目的,这就是天人合一之学。[63] 牟宗三:《才性与玄理》,第125页。名者逻辑概念也,亦即认识也,从本体论上说是实在论的。
继之者善也,成之者性也[17],这中间就有一种目的性的关系,关键就是一个继之、一个成之。难道这不是主体性吗? 但是儒家的主体性同西方的主体性是不同的,最大的不同就在于,儒家是主张天人合一的,是人与自然统一的,西方哲学则是人与自然分离的、对立的。
历史有时候是会嘲弄人的,儒家知道人类的生存依赖于自然界,人类所需要的一切资源都来源于自然界,所以人类要向自然界索取,要伐木、要打渔、要养家畜也要吃肉。人类离开自然界一天也不能生存,人类是大地的儿子,大地养育了人类,更不要说人类道德资源正是来源于自然界。
如一草一木,一禽一兽,皆有理。人与世界的关系,还是情感交流的关系,在这一关系中,人是德性主体,而不是认识主体,承担着道德义务。
事实上,佛教哲学与儒、道哲学的区别不是境界形态与非境界形态的区别,而是不同境界的区别。到现在也没有确凿的历史事实来论证,取得最后一致的看法。而中国哲学的真正的精神恰恰就在解决心灵的问题。新道家即玄学又如何呢?冯友兰先生提出有主理派与主情派之分,并且进行了深刻的论述。
参见本卷《中国哲学的特征系列讲座提纲》。比如墨子的宗教思想,他承认天志,上天有意志,这是最高的主体、人必须服从的,因此要尚同,人要同于天志,这也是一种超越,可以说是一种宗教式的超越。
康德虽然批判了理性的独断,提出意志和情感的问题,并确立了认识的主体原则,但这并没有使问题得到解决,而是引起了更大的争论。所以,中国哲学不承认外在的实体,不承认上帝,但是肯定圣人的价值和作用,圣人不是神,是人,人是可以做到的,说到底,圣人就是人的一种心灵境界,心灵境界达到了就可以成为圣人。
这是中国哲学不同于西方哲学的一个很重要的特征。越名教而任自然,不仅是嵇康的主张,也是阮籍的主张。
想哭时大哭,想笑时大笑,这是符合庄子精神的。但是从天道、天理、天德这个层面上说,实际上它是无所不能的,而人的认识能力是有限的,不是无限的。所以这种天人关系、人与自然的关系是内在的不是外在的。这个知道,当然不是把鱼作为一个对象去认识得到的,而是通过自身的体验得到的,在这里人和鱼完全是相通的,所以体验是内在的,是形而上的,是本体体验。
我们可以说,儒家没有发展出独立的纯粹的美学,如形式美之类,却不能说儒家没有美学思想,正好相反,儒家美学就在儒家哲学之中。所以道生之,德畜之[11]。
维特根斯坦又提出语言分析,他认为,以前西方讲的那种所谓形而上学都是无意义的,他都给你一下子推翻了。所以中国的心灵哲学充分显示了人的主体精神,同时显示了人的主观世界的普遍有效性、客观性。
这都说明心具有一种生长、发育、创造的作用,当然,生长、发育是一个过程,所以中国哲学很强调心的功能、过程。所以,我觉得中国传统哲学和现代社会是能够找到结合点的,我们不能再用非此即彼的思维方式看问题。
Copyright (c) 2018-现在 XML地图html地图 All Rights Reserved. 人类应当在为自然立法与为天地立心之间做一个选择,我觉得中国哲学对人类的贡献可能就在这些方面。SMS接码-实卡接码平台 企业网站源码 pbootcms教程 八戒站长 空间域名 海纳吧 三合一建站 多城市分站1